EN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健康知识>>儿童保健>>小儿发热不能“尽快退”

医院新闻

小儿发热不能“尽快退”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30日浏览:8384

小儿发热是临床中常见的症状,形成主要原因有很多,而家长对于小儿发热一般会产生过度的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因此,常常导致对发热进行过度的治疗。当孩子出现发热现象时,有些家长由于处于恐慌状态,不分青红皂白的便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退烧针、吃退烧药等,而有些家长甚至在一日之内抱着孩子多次前往医院,这种迫切的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在国外被称之为发热恐惧症。当然,家长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不正确的,小儿发热能不能尽快退,应当按照自身的身体反应以及程度进行逐渐的退却,因此,我们加强对家长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使得家长在面对此类情况时保持冷静,那么。小儿发热应该怎么办,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小儿发热怎么办

1.  去除包被降温

当小儿发生发热现象时,应当采用去除包被的方式对其进行降温,使得小儿的发热现象得到良好的控制。这是由于小儿的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尚未能够完全的发育,也存在发育不完善的现象,同时其体温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由此可见,在小儿发热时可解开包被,有利于热量更好的发散。假若小儿被包裹的太紧,将会导致热量集中在被子内,不利于热量的散失,使得小儿的体温无法得到良好的下降,反而可能会出现体温进一步上升的现象,对小儿的退热具有不利影响。另外,当室内温度过高时,也可以适当的降低室内温度,使得小儿的温度有效的降低到38摄氏度以下,这也对于小儿退热具有良好的作用。

2.  温水擦浴降温

当小儿处于持续发热状态,且长时间无法退热时,可以对小儿采用温水擦浴的方式使得小儿的体温降低。该方法主要是利用37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浸润毛巾,帮助小儿进行四肢、前胸和后背的擦拭,使得小儿的皮肤在受到外界高温的情况下,体内的温度逐渐下降。若该方式对小儿退热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则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借助药物的帮助对小儿进行退热。

3.  借助药物进行退热

当小儿发热症状通过常规的物理方式无法退热时,应当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有效的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药物,达到在药物的帮助下进行退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的进步,退热药更新较快,但西药类的退热药依旧以非甾醇类抗炎药物为主,虽然其具有明显的退热药的作用,但在临床上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其的使用极其严格。而传统的退热药有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等,但这些药物对小儿使用后副作用较大,且容易诱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已经逐渐淡出社会市场。现下较为安全的退烧药主要有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由此可见,在对退热药进行使用时,一定要谨遵医嘱,严格的使用药物,确保小儿的身体健康。

4.  其他

现在各国专家均不提倡使用乙醇擦身的方法进行降温,因为酒精在皮肤表面挥发的时间过快,婴儿体温下降过快,易导致婴儿出现体温过低或寒战等现象的出现,对婴儿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同时,酒精擦拭的方式不适用于刚出生的婴儿和3个月以内的婴儿,这主要是因为乙醇是一种有机溶剂,能通过皮肤闹囊及皮脂腺吸收进入人体内,而皮肤的毛细血管较为丰富,婴儿的皮肤较脆弱,当大量的吸收乙醇后,可能会导致酒精中毒。给发热儿童进行退热时,可以选用一些舒适度较高的方法,如风扇、退热毯、降低室内温度等。

二、退热治疗一般用于高热小儿

诱发小儿发热的因素有很多,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由此可见,对于发热小儿应当进行及时的治疗。而对于发热的小儿是否需要进行药物处理或物理处理,在这权衡利弊之间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最终的结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退热治疗只能应用于高热小儿身上,即温度达到38.2摄氏度或以上的小儿,其退热的目的不是为了马上将小儿的体温将至正常状态,而是将温度降至对机体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的安全范围内。若小儿的情况良好,没有其他的基础疾病史,且小儿的发热程度属于中低温度时,一般不主张利用物理降温,应当使其进行自身的调节,合理的降低自身的温度;而对于温度过高或持续高热的小儿或患有基础病史的小儿,应当进行及时的积极的退热处理,防止因温度过高对小儿的脑部或身体其他机能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对小儿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但不论哪种情况和处理方式,都是确保小儿今后的生活质量,使小儿的成长发育处于健康状态。

三、科普小结

根据我国医学相关的研究显示,发热时人体内的各种免疫机能处于正常状态,只是体温相较于平常过高,因此,发热时人体内的各种机能也将会正常运作,对外来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逆行抵抗,不断的调整人体内的机体生理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发热时天生的自我保护性反射,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害处,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发热会使得人体的心肺负担加重,损伤细胞和器官的功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由此可见,发热症状不容忽视。


儿科 李天成  供稿

Copyright © 南江县妇幼保健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06134号    川公网安备51190002000112     网站技术支持巴中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