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健康知识>>健康课堂>>阻断“艾梅乙”母婴传播 关爱母婴健康

医院新闻

阻断“艾梅乙”母婴传播 关爱母婴健康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5日浏览:9784

对于准妈妈来说,宝宝的健康无疑是最大的担忧。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是危害人类健康且可以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所以,对于准备结婚、计划怀孕的男女,非常有必要学习一些关于这三种疾病对下一代健康的危害及预防知识。

一、什么是艾滋病、梅毒、乙肝?

640.jpg


艾滋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感染艾滋病病毒会导致人体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引发全身性疾病,如严重的机会性感染疾病以及恶性肿瘤。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具有传染性。梅毒会攻击全身脏器和器官,产生多种症状,引起皮肤、神经和心血管等多系统的损害,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乙肝: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根据病情进展为急性、慢性肝炎,会导致肝脏不同程度炎症坏死或肝纤维化的慢性疾病。

二、母婴传播:“艾梅乙”传染给下一代的三大途径之一

“艾梅乙”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传染病毒,性传播、血液传播可以通过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沾染病毒,而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主要途径,其中艾滋病在母婴传播的自然发生率在30%左右。

1、艾滋病:孕妇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会通过母婴传播发生于妊娠、分娩和母乳喂养各个阶段。

2、梅毒:孕妇体内的梅毒病毒,通过母婴传播主要发生于妊娠阶段。

3、乙肝:孕妇体内的乙肝病毒,通过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阶段。

三、预防“艾梅乙”母婴传播的惠民措施有哪些?

1、享受免费检测

     所有孕产妇在孕期可享受一次免费的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病毒检测。

640 (1).jpg


2、享受艾滋病母婴阻断

   确诊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可免费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免费CD4和病载检测;所生婴儿可享受免费抗病毒药物预防治疗,可免费接受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服务,尽早知道婴儿感染状态,并获得人工喂养的补助,所生儿童定期随访至18月龄。

3、享受梅毒母婴阻断

   梅毒感染孕产妇可接受规范的青霉素治疗、定期随访和疗效评价;所生婴儿给予青霉素预防性治疗,定期随访至排除或诊断先天梅毒。

4、享受乙肝母婴阻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在住院分娩时可免费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

所生儿童按时乙肝五项检测的,可获35元乙肝五项检测补助。

四、“艾梅乙”对胎儿及新生儿影响

1、艾滋病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艾滋病在母婴传播的自然发生率在30%左右,而经综合干预母婴传播风险可降至2%以下。因为目前艾滋病还没有可以治愈药物,所以如果婴儿感染艾滋病,会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而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因此存活的时间比较短,很少可以活到15岁。

2、梅毒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梅毒孕妇易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或分娩先天性梅毒儿。

   先天性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从母亲血流通过胎盘及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传染给胎儿的。如果未经治疗大多会分娩先天性梅毒患儿。

3、乙肝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母亲如果是乙肝病人,或者仅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成分便有可能传播给婴儿。这种传播主要在分娩过程中发生,而极少为子宫内感染。

 五、“艾梅乙”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

(一)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

 1、预防育龄妇女感染。

 2、预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育龄妇女非意愿妊娠。

 3、预防感染的孕产妇艾滋病母婴传播。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接受艾滋病检测与咨询;

②知情选择终止妊娠或继续妊娠;

③如果继续妊娠应接受孕期规范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住院分娩,婴儿出生后及时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和人工喂养,出生后48小时内、6周和3个月时,分别采集血标本,进行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定期随访至18月龄。

(二)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

  1、预防育龄妇女感染。

  2、进行孕前检查,梅毒感染妇女在梅毒治愈后再计划怀孕。

  3、在孕早期进行梅毒筛查。

  4、梅毒感染孕产妇尽早到医院接受检测和规范治疗,在治疗后定期复查;婴儿出生时接受规范的预防性治疗并定期随访。

 

(三)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

   1、 孕早期进行乙肝五项筛查。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进行肝功能和HBV DNA定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和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抗病毒治疗。

   3、乙肝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按规定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儿童在完成最后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后1-2个月,应到医院进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明确免疫效果。


南江保健院  供稿

Copyright © 南江县妇幼保健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06134号    川公网安备51190002000112     网站技术支持巴中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