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抗菌药物常见误区“药”知道
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以前俗称抗生素,现在统称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在日常生活中被很多患者、家长视为“万能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指出,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安全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很有必要。那么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我们都存在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抗菌药物=消炎药
抗菌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如各种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消炎药指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等。炎症在医学上可分为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感染性炎症是由于致病微生物(多数是细菌或真菌)感染机体导致的炎症,这类感染需要抗菌药物治疗;非感染性炎症是由于抗原刺激、无创性外伤、自身免疫等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炎症,如关节扭伤后出现的红肿热痛、或风湿性关节炎等,这类炎症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消炎镇痛药,分清炎症种类才能选对正确的药物。
误区二:抗菌药物是“万能药”
发烧感冒吃个青霉素或头孢,拉肚子、咳嗽也来两颗抗菌药物。 感冒大多情况属于病毒感染,虽然抗菌药物能抗细菌和某些微生物,但却不能抗病毒,随意使用抗菌药物只会增加药品不良反应、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并非所有的咳嗽都是细菌感染引起,如病毒感染、食物刺激、气候变化、哮喘等。拉肚子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未必是细菌感染胃肠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的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等食物过敏引起肠道反应,此类腹泻没有细菌感染存在,儿童秋季腹泻还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谨记当出现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等症状时,须经医生诊治为感染性疾病导致且由医生确定选用何种抗菌药物,不可自行服用抗菌药物。
误区三:广谱抗菌药优于窄谱抗菌药
抗菌药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别的不用高级别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菌药。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菌药,如果明确了致病微生物时最好使用窄谱抗菌药。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
误区四:越“高级”越好
不少患者觉得抗生素越“高级”越好,其实是一种误区。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所谓“高级”,一般是针对抗生素新旧和价格而言,并非指对某种感染更有效。选用抗生素,需要因病、因人选择,对症下药。盲目用“更高级”的抗生素,易引起耐药,可能在今后出现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无药可用。因此,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误区五:长期预防使用抗菌药
抗生素预防感染只能在特定情况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如某些手术的术前可使用等。若在没有感染性疾病的情况下,动不动就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反而会引起细菌耐药和体内菌群紊乱,增大感染风险。
误区六:一有效就停药
抗菌药的使用有一个疗程。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需的疗程。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同样地,一旦见效就停药,症状复发再次用药,如此反反复复,相当于增加了药物对细菌的自然选择时间,容易促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
误区七:种类越多越有效
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或造成细菌耐药。使用药物种类越多,出现不良反应几率也就越大。为避免耐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能用一种抗菌药物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八: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起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血药浓度,通常在48小时评估治疗效果。频繁更换抗菌药物,会导致无法评估药物对感染的有效性,造成用药混乱,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我们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到使用抗菌药物时:不道听途说,如邻居说的好药、特效药,适合别人不一定适合自己;不听药店销售员建议的高价药、进口药;应经医生诊治后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按时、按量、足疗程使用抗菌药物。